新綠藥

行業動態

您的位置: 首頁 | 新聞資訊

道地藥材數量有限 影響中醫治療效果

道地藥材數量有限 影響中醫治療效果
 日期:2013-10-25  來源:人民日報

 
1.一方水土養一方中藥材
 
種植中藥材講究道地性,中藥材不能離開它生長的地理環境。不法商人常用一些同名而産地不同的藥物來以次充好,嚴重影響了道地藥材的聲譽和價值
 
10月,長白山滿眼紅葉,秋色正濃,記者跟隨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長白山管委會進山普查中藥。
 
長白山區是我國“三大中藥材基因庫”之一,擁有極其豐富的藥用生物資源,也是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的重點地區之一。帶領記者進山的是白山管委會隊隊長鄭春哲。
 
長白山共有2700多種植物,鄭春哲熟悉2300多種植物。不要說是完整的植物標本,即便是變形了的植物種子、根皮,他也能准確無誤地辨認。23年間,他的足迹遍布全國各大山脈和高原,拍攝了幾萬張各類植物的照片。
 
鄭春哲是個中藥通。他說,近年來,野生中藥資源越來越少,亟須大力保護並予以栽培繁殖。種植中藥講究道地性,就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樣,中藥不能離開它生長的地理環境。人參被稱爲“東北三寶”,但種到海南,就長得像蘿蔔一樣粗,已經沒有藥用價值了。
 
中藥自古就有“道地性”之說。由于各地所處的生態、地理環境不同,藥物本身的治療作用也有著顯著的差異。産于浙江的貝母叫浙貝母,長于清肺祛痰,適用于痰熱蘊肺之咳嗽,而産于四川的川貝母,長于潤肺止咳,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、虛勞咳嗽。同是黃連,四川産的所含有效物質比湖北産的高2.73%。
 
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副所長邊寶林說,種植的中藥材品種應符合本地氣候、土壤條件。不同的藥材品種,對氣候、土壤有著不同的要求。地理、生態的許多因素,如緯度、海拔高度、地形和地貌,都影響到光照、氣溫、土壤和降水,對中藥材的生長起著決定性作用。“道地藥材”是指實踐證明質量優、療效高、地域性強的中藥材。
 
在中醫處方箋上,藥名前標有“川”、“雲”、“廣”等産地。這些原産地藥物就是所謂的道地藥材。如今,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,許多藥物已經能夠人工栽培。但是,變換了産地、環境之後,藥材療效是否也會發生改變?
 
甘草、麻黃適宜在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地區的鈣質土上生長;栀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;雪蓮花、蒲公英、肉苁蓉、鎖陽能在強光照條件下生長發育,而人參、三七、黃連、細辛等只有在微弱光照條件下才能長好。如果違背規律,隨意跨地區種植,加上缺少種植經驗,往往造成病蟲害大量發生,産量低下,品質也會大打折扣。
 
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市場專委會副秘書長周洵說,現在很多人說中醫治病不靈,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中藥材質量出了問題,傳承近兩千年的道地藥材不道地了。
 
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黃璐琦指出,由于道地藥材數量有限,不法商人常用一些同名而産地不同的藥物來以次充好,嚴重影響了道地藥材的聲譽和價值。
 
2.“邊緣地帶”的尴尬
 
中藥材介于農作物與藥品之間,各個部門都在管,其實都不管,中藥材質量很難保障
 
“橘生淮南則爲橘,生于淮北則爲枳。”北方種植的黃芪移種到長江沿岸,原先紮根向下的黃芪長成了雞爪形。上世紀90年代,上海崇明島移種丹參,長勢良好,雖含有丹參素,卻測不到丹參酮。
 
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任德權說:“北藥南移,南藥北種,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中藥跨區域種植,是爲解決中藥資源的短缺問題。中藥的種植像水稻和玉米一樣,有其特定的生長區域,基因的表達與環境有關。從質量的角度來看,還是道地區域的好。”
中藥的産、供、銷由1955年成立的國家藥材公司管理。上世紀80年代藥材公司體系解體,成千上萬的藥農直接對接市場。一方面,廣大藥家生産積極性釋放;另一方面,中藥材價格的波動,成爲藥農當地能否種植的依據,也成爲是否采收的“時刻表”。藥材種植分散于千家萬戶,由于沒有固定的組織去協調生産計劃,藥農只能憑借某一品種某一時候在市場所表現出來的價格,去判斷是否種植、種植多少。“要想富,就種藥”,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,各地盲目擴種和引種。正是這種畸形波動,影響了中藥材種植分布,導致藥材質量下降。
 
“三月茵陳四月蒿,五月砍來當柴燒。”藥材種植技術不規範,該掐頂時不掐頂,該剪枝時不剪枝,該采收時不采收,不該采收時亂采收,會使中藥材質量出現滑坡。五六年才能長成的杭白菊、三七,有的農民提前采;根莖類藥材應該在花開前或花謝後采收,有的藥農卻在花期采收,結果上市後連專家都認不出來。有的農民看時價不好,就把藥材留在地裏繼續生長,等著漲價,但像板藍根、白芷、當歸一類藥,當年不收就開花抽薹,做藥用的根就“發柴”(即嚴重木質化),沒有用了。不按時節采摘,不按地域種植的中藥材,跟爛木頭沒什麽兩樣。
 
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說,當前我國中藥材種植管理較爲混亂,雖然有人認爲中藥材性屬于藥物,國家藥典有標准,但在日常經營中將其作爲經濟作物,對其性質界定不明確。中藥材介于農作物與藥品之間的邊緣地帶,各個部門都在管,其實都不管,中藥材質量很難保障。
 
在中藥材栽培技術上,我國的研究比較薄弱,導致制定的規範化種植技術規程還不盡完善,限制了一些重大藥材栽培障礙問題的解決。如人參、西洋參、三七、地黃的重茬問題始終沒有很好解決;中藥材需水、需肥特性研究缺乏,造成水、肥濫用,嚴重影響了藥材的品質。
 
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陳士林介紹,我國栽培的近160種中藥材基本還停留在使用農家品種或混雜群體的階段。培育並經過審定或鑒定出品種的中藥材僅有枸杞、紅花、地黃、柴胡、五味子、人參等20余種,絕大部分藥材種子還沒有質量標准。
 
“與現代農業相比,中藥農業至少落後30年。”任德權說,我國中藥農業的科技水平還較低,不足以真正解決中藥資源急劇萎縮的難題。現代農業技術中的優良品種選育及精細作業技術,在中藥農業技術進步中的貢獻還微乎其微。
 
3.有認證卻賣不上好價
 
用的中藥材原料價格越便宜,企業的利潤就越高。少有企業願意去多花錢買優質的中藥材
 
“藥材好,藥才好。”如何才能保證中藥材的質量?任德權認爲出路在于推行GAP(中藥材生産質量管理規範),與成藥質量要靠GMP的理念相通。好的中藥材歸根到底是生産出來的,靠的是種植全程的作業規範,在哪種、種什麽、怎麽種、怎麽收,建立作業紀錄,由此保證藥材質量。2002年,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布《中藥材生産質量管理規範(試行)》,次年再推《中藥材生産質量管理規範認證管理辦法(試行)》。主管部門希望按照GAP生産,這是提升中藥材産品質量的關鍵,也是後續産業——中成藥品生産的前期保證。
 
但是,作爲國際通行的藥用植物種植准則,GAP在中國卻遭遇尴尬。山西晉城陵川縣六泉鄉是北京同仁堂的黨參GAP種植基地。GAP認證通常有效期爲5年。然而,這片700畝的GAP基地,在2009年認證到期後,同仁堂並未再申請認證。當地人說:“認證過的東西,到市場上賣不上高價,企業沒動力。”
 
GAP給企業帶來的高昂成本負擔,幾乎貫穿整個中藥材種植流程。“假如遇到病蟲害,別人用劇毒農藥,可能花5塊錢就把病蟲滅了,但使用低殘留農藥可能要200塊錢。”陵川縣有關部門介紹,企業難以承受GAP所帶來的高成本壓力。
 
“GAP産品得不到市場的認可,根源在于,使用優質飲片的成藥賣不出好價。”任德權曾在內蒙古調研發現,國內藥企收購的甘草是細而長的條草,而出口到香港或國外的甘草卻是又粗又壯。這就是爲什麽會出現“上海看病,香港抓藥”的原因。
 
以六味地黃丸爲例,一般廠家是5元一盒,同仁堂卻是15元。同仁堂藥品價格在行業內偏高,只能以高價格來消化它的高成本。用的中藥材價格越便宜,企業的利潤就越高。少有企業願意去多花錢買優質的中藥材,這就有點像劣幣驅除良幣一樣,不區分藥材優劣,不體現優質優價,讓中藥材的質量很難提高。
 
任德權說,推進GAP是中藥農業現代化之路,核心是“規範化促規模化,規模化保規範化”。GAP針對的不是一家一戶的農民,而是企業法人,只有讓中藥從小農經濟中解放出來,才能解決目前中藥農業和中藥工業嚴重脫節的問題。目前,GAP認證千畝以上的企業已有近百家,需要加強日常監管,在政策上給予配套支持,讓優質優價落到實處。

智能中藥房

設計新穎技術先進具有創新性,整體技術居國內領先,國際先進水平